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太湖科协 > 工作动态
安徽省科普为民惠民行动实施方案(2017—2021年)
浏览次数:发布时间:2017-12-22 17:15:00

安徽省科普为民惠民行动实施方案

(2017—2021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发〔2017〕3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进民生工作的意见》(皖政〔2017〕58号)、《中国科协 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科协发普字〔2017〕45号)精神,实施好科普为民惠民行动,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和在全国“科技三会”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坚持科普为民、科普惠民,推动科普工作全面创新,让科普公共服务更多向基层倾斜,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聚焦普惠性、便民化、实用性科普服务建设,满足人们的科技需求,持续增加民生福祉,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全省人民如期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到2020年,力争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到2021年,科普示范体系、现代科技馆体系、科普传播体系更加完善,科普基础设施、科普工作队伍更加健全,人民群众享有科普公共服务的机会显著增多,科学、文明、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全民科学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科普惠民服务基层计划。

1.支持社区开展科普工作,培育科普示范社区。树立科普工作信息化、科普组织网络化、科普活动常态化、科普设施多样化、科普管理制度化的社区科普工作先进典型。坚持以老年人、城镇劳动者、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为社区科普主要对象,以群众性、社会化、精准化为社区科普工作的主要方式,以生产生活需求为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创新提升社区科普工作的理念方式和服务能力,增加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提高科技创新成果发展和科学技术普及的获得感。每年认定100个安徽省科普示范社区。

2.促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转型升级,培育示范农技协。发挥农技协在联系和服务涉农科技工作者、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形成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现代化、助力脱贫攻坚、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中的作用。通过实施产业聚合领航行动、农技协桥头堡行动、“互联网+农技协”行动、农技协精准扶贫行动、智慧农民引领行动,推动农技协由技术示范推广型向全产业链服务型转变,由封闭粗放的服务方式向协同精准的服务方式转变,由传统服务手段向现代信息化服务手段转变,实现农技协转型升级,增强农技协开展精准科技推广和科普服务能力,形成模式创新、管理规范、上下联动、横向联合的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农技协组织体系。每年认定100个安徽省示范农技协。

(二)实施现代科技馆体系提升计划。

1.创新完善现代科技馆体系。突出信息化、时代化、体验化、标准化、体系化、普惠化、社会化,推动由数量与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向提升科普能力与水平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实体科技馆为龙头和基础,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联动协作、体现科普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公平普惠的现代科技馆体系。

2.加快建成省科技馆新馆,推动市及有条件的县建设科技馆。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加强对新建科技馆的支持;推动展教场地设施不足、科普功能薄弱的中小型科技馆改造或改建,大幅提升科技馆的覆盖率和利用率。科技馆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免费开放运行管理办法,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方式和手段,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和项目,全面增强科普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到2021年,实现省、市、县三级科技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每年参观公众达150万人次。

3.支持发展专题性科技馆。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及企事业单位等,因地制宜建设专题、行业科技馆。引导、鼓励各地科技馆根据本地情况突出专业和地方特色,逐步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场馆结构布局。

4.深入开展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按照《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管理试行办法》要求,以尚未建设科技馆的县(市)公众特别是贫困地区和中小学生为重点,开展科学普及教育活动。将巡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密切科协与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采取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制订工作计划和巡展方案;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探索社会机构多元投入方式,建立经费保障和监督约束机制。每年开展巡展活动不少于20场次,参与公众30万人次以上。到2021年,实现每一未建设科技馆的县(市)五年内巡展两次目标。

5.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作用。坚持科普大篷车作为乡镇农村科普宣传车的定位,服务基层,服务偏远地区。加强运行管理,提供必要的人、财、物和政策保障,切实用好用活科普大篷车。围绕生态文明、食品安全、防灾减灾、节能减排、土壤污染防治等主题,结合地方实际,开展“科普大篷车五进”活动。每年开展巡展活动400场次,受众45万人次。

6.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面向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传媒和服务等机构,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基地的培育、认定和指导工作。积极帮助科普教育基地落实国家及安徽省给予科普公益性事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发挥社会科普资源在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中的积极作用,推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每三年认定一批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

(三)实施科普传播协作计划。

1.积极推进主流媒体建立“科普中国”频道(栏目)。推动在县级以上电视台、广播电台、主流报刊杂志等开设科普频道(栏目)、版面。加强与IPTV网络电视、网站等合作,开辟科普报道的专题、专版、专栏。充分利用“科普中国”优质资源,结合本地特色,发挥地方主流媒体作用,及时追踪回应热点话题和公众关切,向公众普及最新科技发现和创新成果。推动在已纳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市(区、县)智慧城市系统中设立科普专区。到2019年,市级主流媒体(电视台、广播电台或主流报刊杂志至少三者之一)开设科普频道(栏目)。到2021年,县级主流媒体(电视台、广播电台或主流报刊杂志至少三者之一)开设科普频道(栏目)。

2.建好“科普安徽”平台,服务“科普中国”落地应用。加快安徽特色科普资源开发;推动科普信息资源在社区、学校、农村等落地应用。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精准推送服务,逐步将“科普安徽”建成集特色科普资源展示、科普传播体验、科普创意创新交流于一体的科学技术普及传播平台。做好“科普中国”等资源集成工作,在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安徽先锋网“共产党员网络电视台”、电信公众平台“先锋在线频道”等开设科普惠民专栏,播放“科普中国”优质资源。

3.进一步加强科普中国e站建设。深入落实《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科普中国e站建设及使用暂行办法的通知》(科协办函普字〔2016〕218号)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在基层的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场所,街道社区双创中心,大中小学校,村民委员会及农技协等,建设科普中国e站。积极推动城乡社区、街道、楼宇、学校、交通场站及交通工具(含汽车、火车、飞机、地铁等)、企事业单位等现有的大屏、PC机、多功能一体机等终端播放“科普中国”优质资源。到2021年,实现科普中国e站示范建设及辐射带动在县域社区、学校、乡村的全覆盖。

4.发挥传统科普设施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借助现有科普传播渠道,发挥好基层各类科普宣传栏、科普图书室、科普角、社区科普大学、科普协会等设施场所的作用。围绕公众关切的卫生健康、食品安全、环保治污、防灾减灾等热点、焦点问题,以图书、海报、挂图等形式呈现“科普中国”优质资源。不断拓宽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等流动科普设施服务范围,融入“科普中国”内容,增强传统科普设施服务能力。积极推广应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

5.加强科普队伍建设。成立省科协科学传播专家团,为科技工作者履行科普社会责任搭建平台,支持在各自科普领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各地加强科普讲师团队伍建设,规范科普志愿者管理工作。每年在基层开展科普报告活动500场次以上。到2021年,在基层建设一批熟练掌握信息化手段的科普信息员队伍,积极服务“科普中国”落地应用,为公众提供定向精准的科普服务。做好科普信息员管理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他们传播“科普中国”优质资源的能力。

(四)实施科普关爱服务计划。

1.开展“科普惠民乡村行”活动。以农村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学校为重点,面向广大农民和中小学生,依托各级学会、企业科协、农技协、科普机构等,集成地方优势资源、结合地方工作实际和需求实际,广泛组织科技和科普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开展健康与文明生活等主题性科普展览、科学实验与表演、科普讲座及实用技术与电商应用等培训推广活动。每年开展200场次以上“科普惠民乡村行”活动。

2.开展“智爱妈妈行动”。准确把握当地农村妇女提高科学素质的现实需求,结合农村妇女科学素质现状和科学素质工作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等相关活动,组织农村青少年为农村母亲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共同提高科学素质。面向农村妇女致富带头人、农民合作组织的妇女骨干、农村妇女干部等重点人群,尤其是其中的青年女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创业就业本领,助力农村妇女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人生出彩。每年开展200场次以上“智爱妈妈行动”。

3.开展“农村少儿爱科学”活动。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科普精准帮扶,探索采用多种组织主体、多种组织形式,开展配发《科学素质读本》和科技读书月、科技夏令营、科普报告会、科学素质竞赛等主题性科普活动,为他们亲近科学、参与科普创造条件,把科学的种子、创新的精神、脱贫的志气播散在他们心中。每年开展200场次以上“农村少儿爱科学”活动。

三、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及省直管县科协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科普为民惠民工作协作推进机制,发挥地方科协、所属学会、科学素质纲要成员单位以及科协基层组织的工作合力,按照地方政府关于民生工作的总体要求,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实施开展。

2.统筹资金资源,争取多元投入。积极盘活存量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统筹一定比例的“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资金、本级科普和科学素质经费,用于实施“科普为民惠民行动”。对适合采用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科普公共服务产品,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交由社会力量承接。同时,积极动员各级学会、企业园区科协,农技协,针对贫困地区、留守儿童与农村老人和妇女等群体开展公益性、关爱性、主题性科学普及活动。

3.突出项目带动,强化考核问效。增强科普为民惠民工作的针对性,加强项目的策划、整合、储备和实施工作。加强科普宣传,营造惠民氛围。推动科普为民惠民相关工作和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考核内容。将年度科普为民惠民工作成效和考核测评结果作为各级相关科普经费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